生活中许多的情形表明:我们对别人或自己人格的关注常常是从对某些行为的关注开始,相应的,对有关人格问题的思考也常常会落脚到那些被关注的具体行为或行为风格上,以及它们是怎样学会和如何矫正等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行为主义所倡导的人格的学习论则提供了大量明确且易于实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面对人类纷繁复杂的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相依原理”,认为只要我们把复杂的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小的循序渐进的步骤,精确地安排强化的组合分式,使有机体逐步向目标逼近,学习的过程总会达到成功。比如,斯金纳是这样教一只鸽子学会啄一个小彩色圆盘的:先是在鸽子从箱子中的任何地方朝盘子的方向稍稍转身时就给它喂食,等它学会这个后,不再强化这个动作,而是只有当它越来越靠近盘子时喂食,然后只在它走进之后将头向盘子转动时喂食[1]。事实上,这个过程在教育和抚养儿童中十分常见。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利用它训练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不过,斯金纳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一个母亲是如何不知不觉地促进孩子身上塑造不良行为的:做母亲的总是并不情愿地在促进她所不喜欢的行为的发展。例如,当她很忙时,她可能对温和的呼唤或要求置之不理。她可能只有在孩子提高嗓门叫喊时才会做出反应……最后,在循环往复的恶性循环下,孩子懂得了高声叫喊才能引起母亲的注意,导致了越来越响的叫喊行为,而母亲也就教会了孩子惹人恼怒的行为。
而另两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主张成人要特别关注对儿童的喂食、排泄、早期性教育、激怒——焦虑冲突的教育,以期对他们长大后的人格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各种心理症状就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而形成的,不过既然是习得的,就能通过行为学习的方式让它们消失。他们提出了一种连续接近的方法——系统脱敏法。比如一位患者对他的母亲十分恐惧,不能谈论与她直接有关的任何事情。治疗者可以在毫无惧怕的情境中,从那些与他的母亲间接有一点点联系的事情谈起,使患者学会对这些刺激不害怕;然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把话题引上稍稍直接接近他母亲的话题上,使之学会这也是不用害怕的;如此多次会谈之后,使患者学会不再惧怕并能正常谈论他的母亲。
总之,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应的结果,要消除不良的人格就要直接从行为入手,通过检查与不良人格有关的情境因素和认知因素,设置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治疗目标,以求达到行为的改变。当然个体的强化效价和行为目标在改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调整。